《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导则》(以下简称《导则》)通篇共16章100条。《导则》以《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》(GB/T30600—2022)、《安徽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》为基础,按“全生命周期”管理理念,全流程规范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谋划、项目库建设、勘测设计、申报审批、建设实施、竣工验收、建后管护等环节工作要点及管理标准,分层次明确了职能部门、项目区所在镇村、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主体的工作职责。
坚持一个中心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牢固树立“为群众服务、让群众做主”的建设理念。《导则》明确要求,在项目实施前,召开征询意见会,广泛征求农民群众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意见建议,合理确定的建设地点、建设内容、工程类型、规格数量、投资金额及建设方案等。在设计田块整治、推进田块归并时,依据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相关规定,充分尊重、认真倾听农户对建后承包田块四至边界变化、新增有效耕地面积权益归属等问题的意见建议。在项目建设中,组织老村干、老党员、群众代表担任“农民监督员”,参与对工程清基验槽、施用有机肥、耕作层剥离回填等隐蔽工程、关键工序的监督检查,为工程质量再添一把锁。在项目建成后,切实落实“谁受益、谁管护,谁使用、谁管护”的原则,引导鼓励村民委员会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安排一部分、受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筹一部分,多元化筹集建后管护资金。通过组织成立农田管护协会、聘用专职管护员等模式,对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管护,系统化建立建后管护机制。
压实两个责任。坚持从严从实监督管理,压紧压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。坚持清单明责。厘清领导小组成员单位、项目所在镇村职责,制定《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环节责任图》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、建设、验收阶段责任表》,对项目参建各方责任进行量化、细化,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。健全督导联系制度,明确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项目督导联系人及督导频次,落实全程化监管。坚持闭环追责。对选项立项、勘测设计、招标采购、建设实施、竣工验收、资金拨付、建后管护等重要管理环节,单独设置提示章节,梳理易发问题,明确追责情形,确保问题清晰、权责明确、责任到人,进一步拉紧管理链条、构建工作闭环。
建立“三化”机制。坚持规范化、专业化、标准化,提升农田建设综合管理水平。工作流程规范化。在梳理项目管理业务的基础上,制定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图》,帮助项目所在乡镇、农民群众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熟悉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,引导发挥其主动性、积极性,深度参与到项目建设各环节。工程管理专业化。综合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措施的专业相关性,调整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构成,将水利、交通、林业、电力等单位作为成员单位,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在农田水利、田间道路、农田防护林、农田输配电等方面的技术优势,引入专业力量指导设计、督导施工、参与验收。工程体系标准化。根据六安市各县区地形地貌、水资源条件等自然禀赋,综合不同地区农业生产习惯、作物种植结构,参考《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》(GB/T30600-2022),因地制宜制定《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体系表》,对“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电、技、管”8大工程措施建设标准在三级指标层级进一步细分,并结合实际明确了全市高标准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值。